泰顺县教育局打造1+N城乡教共体促“教育共富” | |||
|
|||
共同富裕,教育先行。近年来,泰顺县在城乡教共体组建对象、帮扶活动、评价考核等方面不断创新,先后组建38个跨区域、城乡中小学教育共同体,初步形成具有辨识度、操作性强并可持续发展的1+N教共体模式,努力打造山区教育共富的“泰顺样板”。 一是教共体组建对象的1+N模式实践。“1”是围绕最大可能促进城乡学校协同发展的基本原则,“N”是实施若干个优化组建路径。一是区域相近。坚持区域相近、方便帮扶的原则,将社区学校尽可能与乡镇中心校结对帮扶,如泗溪镇小与泗溪二小结对,彭溪镇小与富洋小学结对等。二是优势互补。充分发挥城乡学校教育资源优势,实现同享共富。如在学校美育优势互补方面,安排书法教育特色的罗阳镇小与音乐教育特色的东溪小学结对帮扶;在学校劳动教育互补方面,安排育才小学与翁山小学结对。三是办学理念相近。将办学理念趋同的学校联合,让双方快速融合。如文祥小学、雅阳镇小结对帮扶,共同点是两校办学规模都很大,也都重视“擦亮阅读”致力于书香校园建设;实验中学“博雅”教育与泰顺六中“三全”育人办学理念相近,且实验中学校长原为泰顺六中校长,更具传承。组建以来,结对学校优势互补、资源共享,乡村学校在互学同享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。 二是教共体帮扶活动的1+N模式实践。“1”是依托互联网实现师生同步教学,“N”是提高帮扶效率的若干措施。一是“红色”研学活动。如实验中学-泰顺六中等教共体通过党员教师走教服务,联合开展“红色”教研活动;筱村二小、筱村镇小等教共体联合开展工会疗休养、共青团(少先队)活动、教工文体活动。二是教学资源共享。各教共体通过教师线上线下教研、集体备课等活动相互促进,共同成长;支援学校在受援学校设立名师工作室,提供受援校线上拓展课程服务等,受援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到支援校挂职锻炼。三是学生交流活动。各教共体学校每学年至少开展一次学生线下交流活动。如月湖小学与温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联合开展项目化实践活动;泰顺三中与杭州临平运河中学开展认识展示家乡活动;泰顺中学与杭州高级中学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活动等。 三是教共体评价考核的1+N模式实践。“1”是完成规定任务,“N”是完成若干监测性指标。一是文化管理融合度。重点考核教共体学校的办学理念融合、制度政策保障、规划制定执行、党团工会联建和组织管理融合等内容。注重考核支援校在文化理念、管理制度上的帮扶和共生。二是优质资源共享度。重点评估教共体学校的课程共建共享、师资力量共享、教研科研联动和设备设施共享等内容。注重考核支援校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上的帮扶和共生。三是教育质量提升度。重点评估教共体结对学校办学水平提升、学生素质提升和学生学业增值等内容。 经全县61所中小学4万多名师生共同努力,泰顺教育1+N新模式取得阶段性成果。2024年,我县本地考生高考上线清北、最高分及特控线人数均取得历史性突破,我县普高录取最低控制线也仅次于市区和龙港市,9月被市教育局授予“教育质量进步单位”;在“泰青春·创未来”第三届泰顺大学生大会上,县委副书记、县长李剑锋高度肯定了我县教育教学质量工作:“新提升、新突破、新成效”,更激励着全县教育人奋发有为、再创佳绩! |
|||